畢卡索這個名字耳熟能詳,但是相較於梵谷,對於畢卡索卻沒有深入的認識

停留在畫風幾何和抽象的支字片語裡

要去看展覽之前,自己做好功課,在網路上先查了他的生平和著作,藉此機會增添自己藝文氣息

以前認為他的畫作抽象難以理解,了解他的故事以後,

就能明白畫作深受父親、好友、愛人、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影響,各有特色,有了故事為背景,要理解畢卡索當時的心情也就容易得多

我最喜歡的一張作品是格爾尼卡是畢卡索最著名的繪畫作品之一。

畢卡索  

原因是他的灰藍色調以及線條描繪的物件擺放的位置

強烈想要表達一種壓迫感,想要知道他們在吶喊甚麼

原來這是是當時畢卡索受西班牙之邀,描繪西班牙所管轄的格爾卡尼城被德國轟炸蹂躪

或許你對畢卡索的生平還不那麼熟悉,以下是畢卡索的簡介:

畢卡索  

 

巴布羅‧畢卡索(Pablo Picasso)1881年10月25日出生於西班牙的馬拉加,父親是美術老師,從小就在父親的栽培下,發揮他的藝術才能。享年92歲,是高齡的藝術家,也是少數名利雙收的藝術家。1900年至巴黎,1904年以後定居法國。畢卡索一生不斷嘗試探索,追求新風格。

        畢卡索一生的女人不斷,有過兩次婚姻的紀錄。

        1904年開啟粉紅色時期的費爾南德(後分居)、1911年的艾娃(後病逝)、1918年與歐嘉結婚(生子保羅後離婚)、1927年與瑪麗‧德雷莎相遇(生女後因畢卡索移情別戀而自殺)、1936年與朵拉‧瑪爾相遇(後精神崩潰)、1943年與方斯華姿(生子女後分手)、1961年與賈桂琳結婚(畢卡索去世後13年自殺)。

        藍色時期畢卡索一生的畫風多變,且繪畫風格大多和交往的女人有關。1901年,他的好友卡薩吉瑪斯舉槍自盡,使畢卡索的人生蒙上了一層陰影,他開始使用大量的藍色顏料來作畫,展開了「藍色時期」。此時期的作品呈現一股強烈的憂鬱、悲傷的感覺,例如21歲的《自畫像》就充分表現出這股特質-老態龍鍾、哀傷。

畢卡索  

        粉紅色時期到了1904年畢卡索認識了費爾南德,戀愛的快樂使他了畫風改變,顏料從藍色變成了粉紅色,展開了「粉紅色時期」,雖然題材仍延續「藍色時期」的小丑、賣藝人家,但開始描寫這類人物快樂工作的一面,代表作品如《雜耍藝人的家族》。

畢卡索  

        立體派時期到了1907年,畢卡索完成了《亞維儂的姑娘》展開了「立體派時期」,此畫明顯受到非洲藝術(中非和東非的面具)影響,描寫的是亞維儂的一家妓院中的女人,畢卡索把形體組成幾何學的結構,靈活多變地層層分解成雄渾有力的、寬廣和縱合性的造型平面。從「立體派時期」開始,畢卡索展開了一系列分解的作品,甚至「變形時期」,將人的一半正面加上一半側面,造成特殊的形象,如《夢》、《閱讀》。

畢卡索  

      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在西班牙內戰中,格爾尼卡這個小鎮被轟炸成平地時(1937年4月26日),畢卡索正在他的巴黎畫室裡,各報刊登的有關消息和照片使他大為震驚。一個多月後,這幅巨大的作品《格爾尼卡》就完成了。為了完成這張油畫,畢卡索畫了約45張的素描草圖。畢卡索為了抗議格爾尼卡這個小鎮遭到轟炸毀滅,在形體、色彩(色彩用的很少,實際上是一種深灰的單色,並有一些白色的閃光)、碎片對比,使此作品成為對時代的悲劇的見證。一只像「眼睛」既燦爛又悲慘的燈泡在散發著光芒;馬頭是在燈泡的陰冷光照下感到觸目驚心,感覺到馬的痛苦嘶鳴,馬所象徵的正是人們。畫中唯一沒有痛苦表情的就是這頭頑強的公牛,公牛是「殘暴與邪惡」的象徵。一個母親緊抱著已死的小孩,她的身體向上伸展,仰天發出苦痛的悲鳴,母親的臉整個扭曲了,相對的,小孩的則是面無表情。

喵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